南京市印发《“我为群众办实事”暖心十条》

来源:南京日报 | 2021-09-18 09:14:53 |

“看病、上学、找工作,样样涉及;如何享受、到哪办理、向谁咨询,说得清清楚楚。”……9月15日,市委市政府印发《“我为群众办实事”暖心十条》,并以“十问十答”形式制订了具体服务指南,受到专家学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市民群众等社会各界的热情点赞、衷心欢迎。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副院长周建芳教授表示,南京“暖心十条”,既充分关切和保障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也进一步夯实了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需要加强的居民自我防控意识与执行能力。“暖心十条”并不局限于疫情之后的民生问题应对,部分民生措施,如推广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志愿服务队伍与能力建设等,充分体现了“未雨绸缪”的危机管理意识,值得称道。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暖心十条’让人印象深刻。”周建芳说,“十条”政策,注重每一项暖心措施的“操作性”、充分利用“智慧化”手段、与既有民生服务举措的广泛融合,以及居民疫情防控主体参与的“赋能”,不仅让各项惠民措施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也为“实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建芳期待南京市相关部门能够多渠道广泛宣传“暖心十条”,为基层实施组织提供服务保障,并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每一项都落到实处;建议在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同时,依靠社区、企业、居民小区物业和社会组织等,主动将暖心服务提供给广大市民,让“暖心十条”更为公平可及。

市人大代表、江北新区惠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周飞祥表示,含金量满满的“暖心十条”,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暖心十条”中,推动“无疫有爱、守望护宁”行动,开展“无疫小区”建设,让周飞祥印象深刻。他说,社会组织的服务基本上是在一线,应该充分发挥其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优势,引导居民知晓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了解掌握疫情防控知识,不断提高自我防控意识,并自觉遵守防疫要求,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树立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心,为巩固防疫成果创建“无疫小区”贡献社会组织力量。

茆林峰是蒲公英青少年应急服务中心负责人。自8月1日起,他每天往返南京各大医院和禄口街道各封控关口之间,将药采购好后,分开装袋,通过社区交到患者手中,保证了居民宅在家中也能领到所需药品。

“暖心十条”提到,建立健全“平战结合”的志愿服务响应和协调机制,广泛发动红十字持证救护员加入应急志愿服务行列,引导培育社会应急力量成为应急救援中的重要补充。这让茆林峰备受鼓舞。

茆林峰坦言,作为一家致力于体验式儿童安全教育的社会组织,他们已走进上百所学校举办系列化体验式安全教育课,让更多学生从小掌握安全本领,学会应急技能。今后,他们还将继续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让更多人学会“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结绳逃生”“海姆立克”等安全知识。

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管理中心运营负责人史秀莲,也在“暖心十条”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字眼——“持续擦亮‘时间银行’等城市志愿服务品牌,让正能量传播到博爱之都的大街小巷”。

史秀莲说,这是市委市政府与市民群众对南京“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市5万余名时间银行志愿者的赞扬与认可,呼吁全社会的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养老志愿服务中来。

她表示,下一步,我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将持续推动养老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落实对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深入调研服务意愿,为老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志愿服务回馈奖励制度的常态化发展,运用政策奖励、信用联动等方式对专业化志愿者提供优待,努力实现南京时间银行模式推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互助养老标杆。

细微之处见真情,最是“小事”暖人心。“暖心十条”在我市市民群众中也引起反响,大家认为,“十条”措施条条是“小事”,但件件办实事、句句暖人心、字字含深情,“政策规定,后续将不断优化完善,所有量化目标均须在2021年底前完成,这让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加充满期待”。(南报融媒体记者马道军王健)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