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软”环境 ,升级硬政策,北京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跑出“加速度”。提供个人“购房资格绿码”服务、增加74个“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市场主体除名制度……近期,北京市连续第5次集中出台一批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被称为“创新+活力”北京营商环境5.0版改革。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戴颖表示,5.0版改革包括保护市场主体、维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审批、投资建设、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外资外贸等12个方面362项任务,将于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其中115项创新试点任务将于2022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北京市将推进全链条全过程全周期优化审批、公正监管、提升服务,用3至5年时间实现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全球前列,全面建成与首都功能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
●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速
根据此次5.0版改革方案,北京将在全市推行“一业一证”,并逐步拓宽至宾馆、电影院、美容美发店等20个以上行业。同时,北京将探索综合许可定制化服务、“一业一证+证照联办”“一证多址”等创新改革举措,大幅提升准入准营便利度。
作为北京改革创新“开路先锋”,2021年6月底,北京经开区就率先试水“一业一证”改革,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为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颁出了北京市第一张综合许可证。目前,北京市已在经开区的药店等10个行业开展改革试点,并在书店、餐饮等5个行业实现落地发证,办理时间和申请材料大幅压减了70%。
与此同时,2021年7月,小米智能工厂二期开工,用84天时间跑完了过去要等240天的前期手续,成为“拿地即开工”改革试点的首批获益者。这背后是“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综合服务”的全套改革模式。该模式在北京“三城一区”和自贸区试点,未来将向全市推行,让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
“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是让更多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戴颖说,5.0版改革以告知承诺为基础,将在更大范围推动简化涉企审批,着力推进照后减证并证,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等。
据介绍,为着力打造高度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将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将重点推进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善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公平竞争制度,率先构建数字赋能的高效便捷政务服务体系等。
“区域竞争表象上看是各地对人才、资金、技术及企业的争夺,更深层次看就是营造环境优劣的较量。”国家发改委区域战略中心研究室负责人张燕指出,优越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能够为市场更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作用创造有利条件,说到底就是要向改革要动力,政府行为要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在营商环境改革中享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真正实现“轻装上阵”发展。
●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北京市计划将市、区两级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政策措施全部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做到应审尽审,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
据介绍,北京此次改革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清理隐性壁垒、反垄断执法、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如北京市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以此监管模式倒逼政府监管更加高效、避免任性执法扰民。
同时,北京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监管清单、监管规则和标准,实现“一张清单”管监管;在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实行全过程、全覆盖重点监管,让百姓生活更放心更安心;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在消防应急、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更多领域建立包容免罚清单。重点推进“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另外,北京市还将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积极推进企业破产和市场退出制度改革、深化民商事案件审判执行制度改革等。
对此,张燕表示,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创新监管方法,提高市场监管治理能力,增强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既能够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保护好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也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出口通关降至1小时内
北京市将鼓励企业采取“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报关方式,配套实施便利化措施、享受优惠政策,将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30小时以下和1小时以下。
据介绍,5.0版改革将全面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决策部署,发挥“两区”优势,先行先试开展对接高水平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环境。
为提升投资贸易管理国际化水平,北京市将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进跨境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方面实行更高标准规则,深化金融、信息、文化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开放创新。包括建设“RCEP+”先行示范区和服务中心,打造无关化、无感化商务区等。
为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北京市将坚持内外资一致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精准服务外资企业,更好吸引国际人才在京发展。包括在首都之窗网站设立“涉外服务专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服务;制定符合北京市实际需求的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等。
在国际贸易便利化方面,北京市还推进京津冀跨境货物贸易一体化监管,率先探索京津冀陆海“一港通”快速通关模式;深化“单一窗口”建设,打造“智慧口岸”,重点拓展海外仓数据共享等跨境电商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跨境贸易通关便利化、物流高效化。
“北京作为全球化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特别是近年来在服务贸易等领域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 张燕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为外商投资、国际人才汇聚创造了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便捷化的发展环境,不断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北京外向型经济质量效益,也为新形势下全国其他地区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新鲜经验。(记者 庄宇辉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