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核算指南》的出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来源:深圳商报 | 2021-06-09 09:56:15 |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已为减少碳排放制定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节能减碳,号角已吹响,任重道远。作为深圳的“生态特区”和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大鹏新区昨日正式发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进一步强化海洋战略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海洋碳汇核算能力建设,形成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海洋碳汇核算标准体系。

“海洋碳汇是一个碳移除的过程,解决的是‘碳中和’的问题,代表大鹏新区已走在前列,前瞻性布局,为深圳未来发展争取了空间。”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刘洋表示。

新区发展海洋碳汇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

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海洋碳汇的三大生态系统。大鹏新区发展海洋碳汇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域面积30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8公里。新区的红树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南澳东涌、鹿咀和葵涌坝光等地。其中东涌红树林是深圳面积最大的海漆群落,坝光盐灶银叶林是亚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银叶树群落,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有近30棵,其中一棵树龄超过500年的银叶树,是迄今我国发现最古老的红树植物。根据广东珊瑚普查数据显示,深圳东部海域海水质量近年持续一级,珊瑚生长状况及各项指标基本稳定,珊瑚覆盖率平均为35%左右,新区拥有5大连片珊瑚群落。

《海洋碳汇核算指南》主要依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湿地指南、《沿海湿地创造方法学》《潮汐湿地和海藻地修复方法学》的主要原则,参照《国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深圳市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的主要框架,结合大鹏海域实际情况,针对海洋生物和滨海湿地的碳汇总量构建了核算体系,并重点筛选出红树林、盐沼泽、贝类、藻类等7个可交易碳汇类型及11项碳汇指标,选取17项排放因子,明确了数据来源与途径,构建了质量控制指引,确定了统一的报告形式。

助力深圳

再次先行示范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组、粮食农业组织、教科文组织以及政府间海洋学会共同完成《蓝碳:健康海洋的固碳作用》中指出,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海洋碳汇“负排放”潜力巨大。

近年来,国际上将海洋碳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趋势愈发明显。据介绍,开发海洋碳汇不仅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也将成为国际海洋强国的经济增长点,更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对海洋碳汇进行准确核算,可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形成新的海洋经济增长点。目前,对于海洋碳汇的核算缺乏科学依据,以及相关核算案例。

《海洋碳汇核算指南》的出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新区已根据指南于2019年率先开展覆盖辖区海域的海洋碳汇核算研究,目前已完成《2018年深圳市大鹏新区海洋碳汇核算报告》。

对此,刘洋表示,《海洋碳汇核算指南》出台体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同时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依据和标准,市相关部门才能核发减排量,管控企业才能进行交易,最终交给市场。”刘洋说。

作为低碳试点城市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深圳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是全国首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2013年6月18日,深圳启动了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交易。刘洋指出,新区的这一探索,可以助力深圳在海洋碳汇交易上再次先行示范。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