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细微处见精神,连续几日的采访,记者发现了潍坊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奥秘。今年以来,潍坊高新区突出抓好服务企业工作,全面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班子成员带头包靠607家重点企业、33家上市后备企业,帮助解决问题1126个,争取资金支持40亿元,解决用工缺口1.2万人,近一半的规上企业实现20%以上增长。
科技企业大走访,趟出高企发展“快速路”
去年,潍坊高新区率先推行“全区总动员、全员抓高企”工作机制,潍坊高新区科技局、财政局、税务局等16个相关单位主动靠前服务,全区申报高企首次突破100家,创历史新高。不少企业负责人感慨,过去是企业有了问题再找政府帮忙,现在成了政府部门主动走进企业,为企业主动送政策、送服务,“追着”企业去落地项目、去加快发展。
“高企是我们的金字招牌,能给企业带来财政补助、减税降费等真金白银,实实在在推动加速我们企业创新发展步伐。但是这个金字招牌怎么评定,我们一无所知,是潍坊高新区‘一对一’的政策辅导让我们成功申报的。” 潍坊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庆敏说。
“好多企业具备高企的潜质和标准,但不知道怎么申报,也不知道申报的好处。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政策宣讲到位,只要有希望就支持它申报,不让一个有潜力的企业掉队。”潍坊高新区科技局局长聂绍俊说,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潍坊高新区从高企抓起,自我加压。
潍坊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是2018年成立的一家科技企业,去年以来,潍坊高新区科技局通过进行“一对一”政策辅导,指导企业开展一个个研发活动、实施一项项成果转化,周末或者晚上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区科技局精心培育辅导下,这家企业成功通过2020年高企申报。
追逐路上,潍坊高新区科技局全员出动,地毯式排查。园区里的企业,依托园区召开解读会,散落在园区外的企业,区科技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各有关科室分工包联服务。“分组挨家挨户上门,有的刚成立,有的只有两三名员工,有的只留了一个电话,注册地和办公地不一样。”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科长陈立安表示,什么样的都跑到了,就想为更多的企业送去政策、送上服务。
去年一年,科技专员们跑了400多家企业,发放明白纸、解读政策、建立微信群、填写信息表等,手把手指导、点对点服务。走访发掘、汇总筛选后,一张清晰的全区明细图跃然纸上,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双招双引等。把需求摸上来,再把服务送下去。
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仅成立两年多,在潍坊高新区科技局包联服务下,先后开展研发活动16项,完成成果转化10项,获得知识产权20余项,被评为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全国赛优秀企业,承担了“科技助力经济2020”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今年成功通过高企认定。
“很多企业都很感激,本来觉得自己差的很远,经过我们耐心讲解政策,觉得努努力、加把劲也能行。”聂绍俊听过不少这样的话。一年的深耕培植,迎来爆发期。目前全区高企已经占潍坊四分之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相较其他,“瞪羚”企业认定有些苛刻,起步资金、研发投入占比、注册年限等都有较高要求,潍坊市都没有相关政策和认定。为了扩大“瞪羚”企业梯队,从2018年开始,潍坊高新区专门出台培育政策,有认定、给资金,还送服务。政府花钱买专家对企业辅导,“我们委托北京的第三方长城所,针对企业资金需求、招引需求,进行政策引导、融资上市,甚至介绍资源等上门一对一指导。”潍坊高新区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副科长李伟说,通过每年挨家走访调研,让第三方智库赋能地方企业。去年,潍坊高新区共培育国家级“瞪羚”企业12家,高新区“瞪羚”企业27家。
今年以来,潍坊高新区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大力突破“卡脖子”难题,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1/6,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1/4,成功获批国家级“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试点区,累计获批国家级科技计划10项、资金2.9亿元,两项科技成果入选“山东十大科技成果”,是全省首批、全市唯一获批国际合作园区的开发区,是全省所有开发区及县级行政区中唯一拥有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开发区,是全国唯一建成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的开发区。
从选矿到高端医疗,跨越式发展的“隐形翅膀”
在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制造着高端影像设备。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未来这里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磁共振生产基地,助推高端影像诊断设备磁技术高质量发展。
然而几年前,该公司还以生产超导磁选机为主,主要用于选矿。如今,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系列成为企业主打产品。从选矿到高端医疗,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研发,能够跨越式发展,人才起了关键。
潍坊是非一线城市,新力超导又是一家小企业,而医学影像中应用人工智能是世界前沿技术。他们是怎么打造高端影像诊断设备的?我们采访发现,潍坊高新区帮助引进一个个高端领军人才,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隐形翅膀和澎湃新动力。
2015年,潍坊高新区科技局帮助企业引荐澳大利亚博士后,又帮着给申请上了鸢都学者。“鸢都学者政府有补助,让我们企业引进人才成本降低。”新力超导总经理张义廷说,这些政策将双方引向更深层次合作,研发合作由原来1.5T超导磁共振设备,到整个行业高难度的3.0T全身型超导磁共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借用“外脑”,联合攻关,新力超导通过一个人才,盘活了整个发展链条。
整个8月,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晓鹏都“驻扎”在新力超导进行技术攻关。马晓鹏是该公司引进的山东大学留德博士,主要致力于研发国内外首台新生儿磁共振系统和颅脑专用磁共振系统。
新生儿和颅脑磁共振系统,是新力超导的新研发项目。研发能够顺利进行,政府的推动起了重要作用。作为慕尼黑工业大学附属医院的博士后,马晓鹏多年致力于多模态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已小有成就。
去年以来,潍坊高新区大力推进“千名博士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活动,马晓鹏受聘为公司挂职科技副总。“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就是靠一两个科技带头人,但引进一个博士很难,有时候受到局限,政府帮我们推动一下,就开阔了。”张义廷直言。
在深度参与科研、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马晓鹏还主动为企业牵线搭桥,深化校企合作。在他的推动下,新力超导正在与山东大学控制学院探讨共建磁共振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国内尖端、国际一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平台。
自去年4月以来,潍坊高新区共选聘企业科技人才顾问(副总)13名,在加快技术项目转化孵化、对接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院所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潍坊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各类科技人才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就在前几天,新力超导又通过潍坊高新区的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发布揭榜需求,并对接到一个专注磁共振成像的高端人才。8月15日,潍坊高新区首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的10个项目发布,揭榜金额2800万元,聚焦包括磁共振成像等制约产业链提升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专班服务就是一包到底,终身服务
投资9.6亿元的诺一迈尔3D生物打印再生型植入性医疗器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供暖季来临前,企业遇到了新问题:新建厂房层高6米,按照采暖计费办法需双层计费,但厂房内部装修后层高降低到3米,计费按单层还是双层?潍坊高新区投资合作局的专班人员积极联系对接公用事业部门和热力公司,审查后认定符合1层计费标准。“这样每个采暖季我们企业就可节省资金34万元。”项目负责人王志修说。
项目自2019年签约落地以来,服务专班先后协助解决公司注册、免费实验室及研发平台租赁和疫情期间装修、新建厂区燃气锅炉指标申请、基础设施配套优化、采暖计费等一系列问题。
潍坊高新区成立10个问题解决专项小组,对企业反映问题和市级交办问题,严格执行“133”工作机制,企业提出的诉求必须1天分解落实、3天答复解决,超过3天追责问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企业不认可不罢休。建立首接负责、随叫随到的处置流程,24小时不间断接收企业诉求,精准回应企业关切。
“小棉袄”式服务让企业温暖,成为宣传“小喇叭”,主动引荐带来了他们朋友圈和链上资源。今年,诺一迈尔帮助引进了山东百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再凸显;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总部落户后,相继引进了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渤海湾有限公司和山东港口产城融合发展渤海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慕名而来的投资者、项目方越来越多,潍坊高新区也实现了服务好一家企业,带来一个集群的良性循环。
“服务角度转变思维要由甲方变为乙方,‘政策文件不能办’这种话语最简单,但天长日久企业不找你了。不生搬政策文件,还要在不违规的情况下给办好。”在潍坊高新区投资合作局局长董玉伦看来,招商服务不是在谈判桌或落地就终结,而是全过程,“专班服务也叫终身服务,项目从签约到投产需2-3年周期,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包到底。项目落地过程中有相关职能部门包靠,但是企业找到我们也给解决,一直服务着。”
受“退城进园”政策影响,在潍坊高新区扎根23年的山东爱迪建材工业有限公司将面临搬迁。土地评估还没完成,补贴也还没谈,这位台湾老板却提出了要继续留在高新区的想法。“很多企业还是看服务,和外地拼政策拼不过,我们拼服务拼环境。”潍坊高新区投资合作局副局长王亮说。
“原来招商拼政策、拼土地、拼资源,现在更精准了,通过产业布局,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吸引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董玉伦说,潍坊高新区聚焦动力装备、声学光电、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集群,招引产业链关键项目、核心项目。上半年,潍坊高新区一、二季度“双招双引”工作分别列全市第1名、第2名,持续在全市引领示范、走在前列。
是服务专员,也是服务专家
在潍坊光电产业园,有一栋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3层楼房。今年1月18日,潍坊聚能电池有限公司答辩入驻,2月份正式投产。别看企业不大,但团队优秀、发展前景好,自2019年投产每年产值呈翻倍增长。投产仅1年多,就举家落户到潍坊高新区,董事长杜纪磊更看重的是“服务”二字。
2020年受疫情影响,聚能电池遇到经营困难急需融资,由于成立不久没有抵押物,问题迟迟未能解决。“之前跟光电园有过接触,就问问高新这边能不能解决。”由于不是区内企业,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成想对方却放在了心上。在跟银行、担保公司、相关部门了解一圈后,光电园给出了答复:担保公司可以做担保,帮助企业贷款。
“我们新企业刚成立就碰上了疫情,要是没有那笔350万元贷款资金,可能去年就倒闭了。”从提起到拿到贷款仅20天时间,拿到钱后,9月份行业恢复,订单接踵而至。
一番波折后,坚定了杜纪磊落户到高新的决心。“我们联合潍坊高新区投资合作局、环保分局等到现场详细了解工艺流程和车间状况,现场敲定落地方案”,光电园招商部部长孙洪田说。
入驻协议签署完正值国庆节,“和企业赛跑,比比谁更快。”国庆假期,潍坊光电产业园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建华带领团队一连靠了7天,免费为企业打造“拎包”工程。包括改造消防、防水、卫生间等,并“量身定制”进行了电力改造。
让杜纪磊感到减负的还有一件事。聚能电池是用电大户,生产出来的锂电池需要充满电再出厂。经过光电园党委会研究,为扶持该企业发展,按照与电网企业当月结算平均电价收取聚能公司电价,不再收取12%的损耗,平均每月可为聚能公司节省电费1万余元。
“扶持企业的事,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的。”在张建华看来,一个项目来,不单是解决一个厂房的问题,园区从软硬件环境各种满足,让企业专心搞生产。就拿搬迁这件小事来说,在聚能电池搬家的五六天时间,园区专门安排人员设置隔离桩,将周边车位和区域腾出来,方便企业的13米大货车出入。
企业入驻后,接力棒也传到了下一关,园区孵化部谭晓峰部长带领一班人马立即帮企业招工,解决300万元的第二笔融资贷款,申报创新平台、高企和规上企业……
接力仍在进行,服务企业步履不停。“前两天大客户下单前来验厂,新环境让我们底气十足。”杜纪磊对未来充满信心,截至8月份,今年企业产值已达1600万元,比去年一年还多。随着这位大客户的下单,如今企业订单已排到了明年。
是服务专员,也是服务企业专家,光电园40多人服务170多家企业,人人都是多面手。
8月13日,随着最后一笔1000万到账,潍坊高新区给企业申报的4700万元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专项资金全部到账,将用于支持潍柴、歌尔、盛瑞、天瑞等区内6个动力装备、光电项目。
为了帮企业申报这笔专项资金,光电产业园招商部部长孙洪田和孵化部副部长鞠玉鹏,两天两宿没合眼,组织了300多页申报材料和答辩PPT。在工信部、财政部组织的项目答辩中,面对专家评审,两位干部丝毫不打怵,从潍坊高新区的产业基础、龙头引领、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面出发,高质量地完成了一场答辩。
光电产业园每年还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安全专家为园区内170多家企业查隐患,建立安全隐患台账,逐个整改销号。仅安全检查和消防维保,一年就支出100多万。
170多家企业中,有125家初创型企业,他们分散在潍坊高新区从西北到东南一条对角线上,由40多个服务专员进行着“到边到角”的服务。去年光电产业园产值400亿,高新技术企业成倍增加,一年新培育了15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又有24家初创企业申报高企。
多部门“集团作战”,打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今年以来,潍坊高新区把重大项目作为“强引擎”和“硬支撑”,总投资1835亿元的224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连续5次为全省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提供潍坊现场。
这些重大项目从洽谈开始,服务专班的雏形就已搭建完成,经发、环保、国土、规划等职能部门提前介入。“开始谈的时候我们就叫着相关部门一起谈。”董玉伦说,企业意向明确了,服务专班正式组建。
8月24日上午,山东简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来了几个老朋友——潍坊高新区经发局局长孙文峰、副局长刘文增等5人。大家围坐在方桌两边,聊项目进度、问困难、话发展。时间很快到了饭点,“还是老安排!”大家心领意会,没一会几个盒饭就端了上来。一人一盒,10分钟搞定一顿饭,吃完继续聊。
在潍坊高新区,很多入驻企业都是吃着盒饭谈出来的,很多项目也是吃着盒饭建起来的。如今,这种工作理念正在高新区延续。它被看做是高效实干,是一种分秒必争快速推进、务实干事的工作方式。
在采访多个部门的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高新区的协同配合。不单打独斗,组团作战是他们服务企业的特点。在采访中一个个协同配合的例子被提及。
潍坊高新区科技局等16个单位密切协同,形成合力,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包联指导企业申报高企;招商部门牵头的招商项目,落地开工遇到问题时,一个电话相关部门马上到现场讨论解决;光电园在对接聚能电池落户时,区投资合作局、环保分局等到现场详细了解工艺流程和车间状况,论证项目是否能落地;诺一迈尔项目碰上了采暖计费标准问题,区投资合作局对接公用事业部门和热力公司帮忙解决;区投资合作局将专班服务当做终身服务,项目落地过程中有相关职能部门包靠,但是企业找到也给解决……
“高新区包容性更强,就像深圳,五湖四海的包容。”在董玉伦看来,这与潍坊高新区的文化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跟体制机制改革不无关系。“每个干部职工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想发展好。”董玉伦说,因为差异化考核这根“指挥棒”,干部职工你追我赶,活力竞相迸发,带动了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2019年底,潍坊高新区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并综合考虑各单位职能发挥、任务量、贡献度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办法,对单位和个人分别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结果与评先树优、岗位变动、职级调整、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薪酬制度改革打破了“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极大促进了单位和个人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