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分园特色,紧抓发展机遇。5月13日下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召开了中关村示范区2021年一区多园季度会,总结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年以来一区多园统筹工作。截至今年三月,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重点任务总完成率近99%,这个数字背后,有不计其数的团队和工作者们的风雨兼程、拼搏进取。以下是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的工作情况:
东城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东城园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3家,同比增加33家,增长15.7%,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658亿元,同比增长33.8%,地均收入109亿元/平方公里。实缴税费18.7亿元,同比增长21%,人均税费2.1万元/人,同比增长11%。研发费用支出24.7亿元, 同比增长39%;研发费用支出强度3.7%,同比增长 0.1个百分点。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引进高精尖产业项目。新引进人保社区、鼎富基金、国华合创、国元期货4家税源企业。新增年度全口径税收15750万元。
完成《中关村东城园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编制,正在按照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要求进行社会公示。
推荐中文在线《基于5G的智能有声云平台》等6个项目入围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东城区政府联合推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首批项目。猫眼文化《全文娱数据智能分析决策平台》已完成一期研发工作。天脉聚源《“中国广电融媒云”搭建及运营》项目已完全搭建完毕并初步投入运营使用。
“青龙地块”项目已列入市“两区”建设项目空间资源管理清单。
组织8家企业参加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研讨,组织创投企业所得税和技术转让所得税优 惠政策等主题线上培训3次。1月-4月累计联系企业480户次,收集各项需求174个,解决153项,解决率88%。举办“紫金龙潭·华奥星空体育产业沙龙”,与华奥星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东城区现有空间和产业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体育融合产业发展。
西城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西城园园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780.8亿元,同比增长26.2%;利润总额39.7亿元,同比增长2.5倍;实缴税费总额31.8亿元,同比增长37.7%;园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23.7亿元,同比增长69.1%,创新驱动作用明显。今年以来新增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2、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金科新区”核心区中心广场与核心区已投入使用,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也已投入使用,首创·新大都金融科技产业园相继完成改造。目前,金科新区共引进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30家,注册资本金近千亿元。
完成了《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了西城园以金融科技为主导,以数字产业、研发设计、文化科技为特色的“1+3”产业布局和 “一核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
积极落实营商环境4.0版改革政策,持续创新并总结出“无接触”数字服务、“小分队”组合服务、“双管家”常态服务、“场景化”应用服务等特色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已走访对接园区重点企业61家。
今年以来兑现政策资金6959万元,共支持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企业和孵化器企业253家。企业当年度新承担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35项,通过科研项目资金配套支持,带动企业实现直接科研投入超9亿元,同比超过50%。
朝阳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朝阳园新增科技企业526家,占全区比例为28.7%;新增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08家,同比增长38.7%;新增青云科技、爱慕股份、容联易通、建工环境、讯鸟软件、水滴等6家上市企业,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4家;园区企业实现区级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28.6%;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占全区的44.4%;实现总收入2037.2亿元,同比增长35.9%,完成年度目标的22.99%;研发费用94.1亿元,同比增长28.6%。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季度共办理中关村高新企业认定347家,其中新认定企业208家(含国家级高新企业153家)。完成《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工作。
开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集成电路、地理信息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梳理重点企业、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编制并修改完善相关产业研究报告。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工作,调研走访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及园区重点企业。支持硬科技和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召开2021年朝阳园孵化器工作座谈会。组织策划2021年未来论坛相关工作。
研究制定东区整治提升改造方案,正在进行需求调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北区“三国际一未来”重点项目建设。
海淀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海淀园总收入6731.67亿元,同比增长35.4%;研究开发费用合计447.54亿元,同比增长33.4%。海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72.8亿元,占全市12.1%,位列城六区第一、全市第二,同比增长82.6%;技术市场成交额435.5亿元,同比增长21%。预计一季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始组建人才团队,遴选和支持一批优质项目。支持智源研究院、量子研究院、启元实验室、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海华研究院、陆奇博士拟成立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强化“三单”管理,梳理政策33项;梳理空间增量资源170项、940万平米,存量资源27项、37.4万平米;梳理世界城市名册企业60家,科技领域世界500强及高科技高成长企业70家。集中签约小米、字节跳动、国铁工贸、深信服、拟未科技等13个重点项目,积极推进200余个项目。
围绕数字新基建、引领性数字技术攻关、高端特色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制度创新、数字化治理方式变革等5个方面,提出15项重点任务,配套93个重点项目。动态完善高精尖项目库,入库重点项目594个,其中促签约114个、促投产56个。在谈重大产业空间项目16个,空间需求超过200万平米。加强产业规划研究,编制《中关村西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研究。
深入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北航概念验证中心完成3个项目验证工作,清华概念验证中心遴选出4个备选项目进行辅导,中科院概念验证中心征集项目不少于15项,探索共建北医三院概念验证中心。
加强与怀柔科学城的信息共享与产业合作。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积极推动17家意向迁入城市副中心企业落地。与首钢总公司就合作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正加快推进协议签署。向河北赤城、易县等地区定期推送产业和金融政策。
丰台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丰台园园区实现总收入1542.4亿元,同比增长29.7%,占示范区总收入的8.9%,总量居示范区第四位。人均产出为98.3万元/人,地均产出为87.5亿元/平方公里,均居示范区第二位。实现企业研发费用19.9亿元,同比增长35.6%。1月-4月,丰台创新中心、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等5个纳统项 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9亿元,实现建安投资1.5亿元;新引进注册资金500万以上企业256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4家(注册资金102.8亿元),亿元以上企业26家;新增产业化落地项目3个、重点税源项目5个,重点培育项目数1个。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积极推进《中关村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计划(2020-2022)》落实。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创新网络中心建设。举办中关村轨道交通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推进中关村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建。
打造中关村丰台数字经济社区,委托专业公司完成53号地土地分宗初步方案,推动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建设,开展东区一期城市更新工作。
搭建政企交流平台,筹备成立了丰台园企业联合会。打造慢跑系统,慢跑项目已列入《丰台区区域城市活力中心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中关村丰台园进一步扩大开放、激发创新活力的措施》。筹办2021年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中欧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加强人才公租房建设,先后协调郭公庄人才公租房300套、璟岳园人才公租房50套,目前正加快分配及入住工作。
储备上市企业,新储备乾元浩、龙铁纵横、荣大科技、国信优易4家拟上市企业。启动专利数据库,积极推进丰台科技园TISC专利数据库运行,联合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举办了专利数据库启动及政策宣讲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1月-4 月新增认定150家。
丰台园双创基地主体结构已封顶,其中36项目9号楼已完成竣工备案;丰台区航空航天创新中心主体结构已封顶,正在进行机电安装和二次结构砌筑。
面向大人群指掌纹高精度智能识别系统产业化、多功能带电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九州通生物医药固体制剂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先进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平台等4个项目均进展顺利。
石景山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石景山园33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833.1亿元、税收31.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9%、45.4%,增速位列城六区第一。园区实现地均产出率62.9亿元/平方公里、劳均产出率91.76万元/人、人均税费为3.4万元/人。园区“1+3+1”高精尖产业创新带动力增强,实现大幅增长。收入总额561.7亿元,同比增长28%,利润总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 221%,园区主导产业收入占比三分之二。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完成《“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石景山园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形成百余项的高精尖项目储备库。一季度累计新入驻企业301家,注册资本23亿。给予邦维高科等9家企业政策支持。
推进“基于产业服务载体的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建设,设立“石景山驻区标准化工作站”。举办高技术产业化实战加速营、“数字经济” 研讨会等活动。新时代空间荣获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称号,创业公社获评首批“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近200家中小企业获取中关村创新资金补贴近3000万元,知识产权“服务管家”项目获评北京市第一名。
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稳步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步入新阶段。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持续加大产业招商。
搭建石景山区企业创新服务驿站,建设“京西国际商事与人才综合服务港”。按照“政策先行、产业引领、平台支撑、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思路,发布支持特色发展、增强承载能力、提升统筹管理等19项楼宇政策,搭建石景山区商务楼宇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区近200栋楼宇基本信息。梳理京西商务中心、大正创新广场等11个重点楼宇经济项目。
门头沟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门头沟园园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96.7亿元;新增重点税源项目12个。从创新发展指标来看,一季度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2729人,同比增长13.8%;研究开发费用合计2.1亿元,同比增长41.5%。2021年第一季度认定46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1.05%。2021年第一季度重点产业类11项项目本年度计划投资额7.60亿元,累计已投资额2.2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额的29.47%。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石龙三期进展顺利,施工总进度计划完成89%。
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管委会完成机构揭牌仪式。
成立央国企招商平台,京外云招商路径。推动产业链协同招商。建立区域招商服务站。
深入挖掘“一平台一联盟”的内涵外延,实现企业平台化发展。支持江泰改版升级大救星和优投平台。全力建设好精雕国际数字制造研究院。
房山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房山园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5.7%,相比2019年增长4.8%。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加快推动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建设,积极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围绕氢能、石墨烯等新材料,推进中关村(房山)氢能特色产业园和石墨烯种子园建设。
组织编制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争取在中关村氢能论坛上予以发布。
筹备2021中关村氢能发展论坛、国际智能应急装备大赛暨中关村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以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
通州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通州园实现工业总产值64.1亿元,同比增长47.6%;总收入实现246.7亿元,同比增长53.6%;利润总额完成14.2亿元;实缴税费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11.6%。研发费用11亿元,同比增长44.1%;研发投入强度4.5%。2021年1月-4 月共认定村高新企业83家,初次认定35家,复核47家,迁入1家。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张家湾设计小镇启动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已完成公示,规划部门正研究反馈意见。5.4平方公里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已报副中心党工委研究审议;西集网安园正开展各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各专项规划编制单位已完成前期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并制定工作任务书。
通过制定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张家湾设计小镇设计与城市科技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有效利用线上+线下,京外+境外等招商模式,梳理重点目标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台账,一批重点投资项目加速落地。截至4月底,新增注册科技企业37家,其中拟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4家;拟投资额1000万元到3000万元之间的14家,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商务服务及建筑设计服务等方面。
推进张家湾设计小镇希尔顿酒店、红酒保税库等国际化高端配套项目建设,同步推进重要景观节点和路段升级改造前期手续。
顺义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顺义园规模(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共261家,同比增长11.5%;实现总收入383.1亿元,同比增长49.5%;实现研究开发费用16.7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专利申请量714件,同比增长87.4%。截至4月底,顺义园的中关村高新企业658家。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梳理“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主导产业链条,按照强链、补链、抓关键的原则,以高精尖为标准,建立招商引资目标企业清单;完善《“高精尖”项目招商服务管理办法》。1月-4 月,顺义园共引进41家企业,累计注册资金25亿元,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企业9家,亿元以上企业6家。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光电总部基地项目即将签署土地出让合同,完成土地摘牌后办理建设手续;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项目计划9月正式投入运营;中国航发叶片示范线建设项目计划8月开工;航空发动机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条件建设项目预计10月底竣工;中关村医学工程健康产业化基地入驻企业42家,联合中国移动筹建的5G医疗应用场景示范平台进展顺利;理想汽车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完成了3家企业的工商注册,注册资金20.92亿元。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厂房计划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确定了20平方公里的承载空间,与启迪控股合作开展国际化、专业化运营管理,组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在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设立海外联络处;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安联保险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
昌平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昌平园687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1253.6亿元,同比增长57.1%;实缴税费56.4亿元,同比增长22%。目前,昌平区集聚中关村高新企业4700余家、国高新企业2000余家、上市企业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开展“两谷一园”建设,推动专项行动持续落地。生命园及周边10.26平方公里纳入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集中发布“两区”和自贸组团实施方案,配合中关村示范区发展主阵地作用,落实“三区”管理要求,实现“三区”政策叠加,24项政策创新清单落地8项、具备落地条件6项,确定小米二期等对接项目88个、已签约47个。研究出台医药健康产业、企业上市挂牌等支持政策。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未来科学城西区、未来科学城东区、昌平新城3大组团统筹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见效。小米二期、新东方科技产业园等6个项目完成签约,华夏英泰等10个项目正式投产。好未来、小米智慧园区等17个项目实现开复工,爱博诺德等10个项目拟于近期开工。
举办医药健康产业研讨会、北京脑科学国际学术大会、新生巢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试点,加快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建设供给,能源谷创新街区初具规模,编制完成生命谷、高教园集中展示街区规划,东、西区两个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大兴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大兴园16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完成460.7亿元,同比增长166.7%,实缴税费总额11.9亿元,同比增长69.6%,利润总额135.2亿元,同比增长38倍。同时,园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授权150件,同比增长37.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3件,同比增长70.3%。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全力推进“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台账、倒排工期,及时调度、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成立投资促进中心,建立“专职+专业”联合招商团队。
研究制定《大兴区促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的暂行办法》。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两个千亿级园区。临空经济区、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中。
全面形成以医药研发及检验为核心板块,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创新化药为主体板块,以动物药、大健康为拓展板块的“1+4+2”产业格局。
编制形成了《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报审稿)》。
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出台《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截至目前,已落地34个氢能项目、在谈项目57个,项目涵盖了制、储、运、加、用各环节和电堆、空压机等关键零部件环节。
巩固北京“南箭北星”产业布局,筹建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实施大兴区“1+N”产业政策,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市场资金”主导机制,强化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亦庄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亦庄园地区生产总值预计530亿元,增长37.5%;工业总产值1391亿元,增长48.2%;地方级收入93.6亿元,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154.3亿元,增长31.5%,新注册企业1920家,增长44%。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完成亦庄园“十四五”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同步编制33个专项发展规划,明确高质量发展作战图。系统打造“433”城市功能组团,全面推动新扩区域开发,启动台湖-4等6个重点街区建设。
中芯京城、北方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已开工,北生研一季度产值117亿元,年产能确保10亿剂,装备材料及零部件产业园已落地12个重点项目,信创园累计落地85家企业。与中建集团开展战略合作,15家科技型企业签约,今年预计营收超700亿元。全年推动重点项目181个,总投资超28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近3000亿元。
挂牌首批6家8.2万平米中关村先导基地加速区,储备40个城市更新园区和一批标准厂房作为拓展区,并与怀柔、未来科学城拟定合作协议;搭建“三城一区”线上服务平台,推出政策匹配、空间超市等特色功能,今年已承接“三城”转化项目73项。支持区内企业与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新合作成立31家研发中心,一季度52家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84项。
发布首批30条产业政策和144条政策清单,签约项目164个,总投资4199亿,实现与天津经开区政务“跨省通办”。将试点“一业一证”改革,继续发挥海外工作站、11家离岸创新中心作用,加强重大外资项目招引,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推进亦庄特色综保区批建。
努力创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依托京东等企业,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建设。升级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不断开放更多应用场景,打造自动驾驶政策先行区。加快建设“黑灯工厂”,年内突破60家。邀请董家鸿院士牵头成立数字健康工作组,构建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加深与平谷区结对协作,助力举办世界休闲大会,实现大型企业集团与乡镇街道结对全覆盖(16个镇2个街道已经全覆盖,275个村年底覆盖80%以上)。加强与天津、廊坊经开区等园区合作,组建产业联盟,搭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数字平台,推动8个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大力支援新疆225团,加强与广州、十堰、沈阳、赤峰等地园区合作共建。
圆满完成“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形成6项可复制模式,两年内工业固废下降33%,建成全市首个“碳中和”园区(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推进马驹桥智造基地等807公顷土地一级开发,计划总投资296亿元,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同仁医院二期已开诊,新增床位900张,人大附中、北京二中亦庄学校年内开学,将新增学位3600个。
怀柔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怀柔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75%;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92%;利润总额13.8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缴税费总额5.8亿元,同比增长9%;研发经费支出5.9亿元,同比增长40%。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抓紧布局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海创硬科技产业园、有研金属新材料科创园等科技创新空间,坚持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同步推进。
积极推进雷诺丽特、祥瑞生物、福田戴姆勒H6项目、碧水源膜项目建设。聚焦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加快成立怀柔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化研究院,推动仪器产业支持政策贯彻落实。加快凯利特人才公寓、栖美园人才公寓、创新小镇等配套设施建设。
完成中关村高新企业认定25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受理完成2020年度74个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支持项目材料收集初审,帮助20家企业融资1.5亿元。
平谷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1月-4月,平谷园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49.4亿元,同比增长34.5%,六大产业产值同比全面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幅最高,共完成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80%,在全区114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以农科创为引领的18家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累计完成产值12.3亿元,同比增长20.4%。1月-4月,园区共组织实施工业固定资产项目19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完成建安投资1.3亿元。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已对马坊工业园区E01、E13地块完成实地考察工作,根据地块现状已规划完成场外设备部署图初期设计,后期将根据部署图供电通网,完成无线电检测平台初期建设。
北京石佛寺机场已委托北京东方时尚机场管理公司管理运行,并初步构建低空安全管理体系。
明光创新、神州飞航等3家高成长创新型无人机企业落户产业基地。
中关村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启迪绿谷创新企业加速器2021年分别新引进企业9家、3家,累计入驻企业59家;已与中关村示范区248家孵化器、技术转移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完成一轮全覆盖对接,建立了常态化毕业企业落地承接机制。
北京平谷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5亿)即将投入运营,正与大北农沟通合作新设产业投资基金事宜和筹措合作方案;农科智城(兴谷)项目已经启动,预计6月底前开工建设。
密云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密云园形成区级财政收入3.35亿元,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4亿元,同比增长42%。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建立“全流程投资服务机制”,统筹管理、协调实体项目,形成谈判签约、规划建设、履约服务管理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全力腾退出3-4个百亩以上的连片地块,为承接大项目做好空间储备。
加快推进重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
推进绿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推进朝密双创中心选址,协助建设运营;与朝阳园、中关村软件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推动园区智能化、打造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举办品牌活动方面展开合作。
延庆园
园区发展情况
2021年一季度,中关村延庆园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2亿元,同比增长51%,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3.30亿元)的95.3%。1月-4月,中关村延庆园企业累计缴纳税金总额 27.99亿元,同比增长67%,形成区级财政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年度任务(13亿元)的45%。2021年一季度,研发人员合计、研发费用合计两项增幅全市第一,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两项增幅全市第五。
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延庆园“十四五”发展规划》、新版《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初稿已基本完成。
已有45家体育企业入驻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
承办2021年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体育科技领域决赛、2021年中关村5G创新应用大赛5G+应急管理(无人机)场景赛道、中关村论坛延庆活动。
创新家园市政配套和中心公园基本完工。
冬奥廊道耐寒性景观植物选育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正在准备提交审计报告。航天九院项目,过渡厂房正在装修改造,预计本月底完成。桑普新源项目,已累计完成总工程量的40%。无人机创新园一期,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准备简易低风险平台申报手续。绿色云计算中心项目,冷却系统已完成整体安装,厂房装修完成70%。氢能产业园二期(制氢、加氢)项目已于4月10日正式开工,9月前开始设备调试。延庆智能配电网业务试点项目,已完成配电网规划初稿编制。无人机飞行服务平台,预计8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