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非遗根植城市脉络 助力西安高新区向上发展

来源:西安高新区 | 2021-01-19 14:21:46 |

中华文明亘古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每一项都积淀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传统的底蕴,更体现了文化的自信。在陕西的非遗文化清单里,楮皮纸制作技艺、泥叫叫、眉户曲子、西安鼓乐、魏氏霸王针点穴推拿……无论是从品质还是从数量,陕西都称得上是中华非遗宝库里的一颗明珠。

2018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成功托管了来自雁塔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的12个街镇,并将非遗文化产业纳入西安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西安高新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0余项,其中不乏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仅是“沉睡的故事”,而是开创西安高新区光辉未来的重要基石。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

“这道工艺叫做抄纸,是咱们楮皮纸制作技艺里最为关键的一道,把纸浆放在池内搅拌均匀后,用竹帘轻轻一荡一摇,薄薄的一层纯植物纤维就形成了一张纸膜,这对力道要求很严格,重不得轻不得。”11月17日,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北张村楮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张逢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这是流传在北张村的一首歌谣,据考证,北张村造纸术源于西汉时期,2008年楮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82岁的张逢学老人回忆,以前村子土地少,整村80%的村民都是以造纸为生的,村外还曾有蔡伦庙。后来,因为手工造纸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收入减少,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全村只有两户还在坚持手工制纸,张逢学便是唯一的一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张逢学表示,楮皮纸制作技艺有工艺和纸张两大亮点。“楮皮纸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是纯纤维制作的纸张,所以楮皮纸有很大的韧性,用它作画写字,可以保存千年不变形。”张逢学说,以现有的黑白两种颜色楮皮纸为例,也就是说春季和冬季砍伐的楮树,制作出来的楮皮纸颜色是不一样的,在传承制作技艺方面我们遵循自然,讲究古法。

据了解,传统楮皮纸制作技艺,不仅整个流程完全没有使用现代机械,而且不使用纸药却能进行分张,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学者前来追溯、考证世界造纸之源。“除了传承祖先留下的手艺,我们还进行了创新,2006年造出了北张村有史以来最大的手工纸(即44㎝×92㎝),在市场里很受欢迎。”张逢学说。

三代传承,“非遗”贵在“有用”

在张逢学家的后院,我们可以看到其儿子张建昌、孙子张刚都在忙活着手头的工作,屋内一张张晾晒着的楮皮纸,记录着岁月和传承的印记。“我们家三辈都是做这个楮皮纸的,作为非遗传承人我有这个责任,把这项技艺二代、三代的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失传。”张逢学提及楮皮纸制作神色凝重地说道。

据悉,古法楮皮纸的制作技艺相当复杂,主要分蒸皮、踏碓、切番、打浆、抄纸五大基础步骤,同时还要有36道主工序及72道小工序的配合才能完成一张纸的制作。张逢学之孙张刚,作为村里最年轻的楮皮纸制作者,学习楮皮纸制造技艺已经7年了,现已能完整熟练掌握其制造技艺。“我父亲身体不好,爷爷年纪也大了,我得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张刚说,传承这项手艺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觉得有用,楮皮纸制造技艺它有价值,无论是市场还是传承方面,它都值得我们去守住并且传递下去。

“活化”非遗根植城市脉络 助力西安高新区向上发展

“在传承造纸技艺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以前家里的土房子变成了如今的小楼房,收入也有所改善,去年我们还参加了西安高新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活动,向更多的人展示了古法楮皮纸的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近距离感受了古人创造的智慧,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能更好更广泛的推广这项古老的技艺。”张逢学说。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追赶”的过程中,以传承非遗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奋力追赶超越有机统一起来,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城市力量,为大西安发展增添更多精神动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伴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向上发展,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之中。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