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网财经 | 2020-05-13 09:33:20 |
导语: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全国“两会”打破了近三十五年来3月份召开的惯例,定于5月21日、22日召开。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经济蒙上了阴影,我国经济也遭受了沉重冲击,这使今年的全国“两会”比往年更加意义重大。
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如何拉动经济回补又不造成“大水漫灌”?如何为市场主体减负,助其尽快恢复元气?如何稳住就业基本盘,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如何避免因疫致贫返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财经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前瞻2020全国“两会”热点。
为了对冲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不少网友将其理解为“放水”,进而担心会不会重走当年“四万亿”的老路,留下中长期后遗症。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货币金融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以及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也是各国惯用的做法。不能一谈到降准降息,就认为是滥用货币政策,就认为是“大水漫灌”。在短期冲击遇上长期改革问题的情境下,要正视货币政策的作用。
不能一谈降准降息就认为是“大水漫灌”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经济近年来遇到的最大的“黑天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了6.8%。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会议用“极不寻常”来形容一季度,并且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董希淼表示,历史经验表明,自然灾害、传染病等重大突发事件往往造成金融市场短期波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货币金融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以及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也是各国惯用的做法。例如2001年“9·11”事件后的美联储、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中国央行、2011年“3·11”地震后的日本央行,三者都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反应,超预期向市场注入资金,使流动性处于充裕状态,并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稳定金融市场的信心和预期。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春节之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开展大规模逆回购操作,超预期地向市场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3月16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落地并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央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降准分两次实施到位。
董希淼表示,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上述一系列举措传递了央行呵护市场的积极信号,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金融市场在短暂波动后迅速趋于稳定。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货币信贷政策灵活适度的调控方向,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的确,多年来我国习惯于依赖金融措施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但边际效应减弱,而且存在一定后遗症。”董希淼称,“但也不能一谈到降准降息,就认为是滥用货币政策,就认为是‘大水漫灌’。”
董希淼强调,在短期冲击遇上长期改革问题的情境下,要正视货币政策的作用:既要反对“万能论”,又要反对“无用论”。
下一步:适时实施降准,次数可以适当增加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为下一步货币政策如何实施指明了方向。
董希淼表示,“灵活”即根据经济增长、物价趋势等内外部因素变化,来进行更为灵活的调节;“适度”则意味着虽然调节会更多、频率更大,但幅度不应太大。应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不同价格、数量、期限的组合,以价格型为主,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使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他表示,降准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既可以释放长期流动性,又可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还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
“下一步,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适时实施降准。考虑到疫情冲击等因素,降准次数可以适当增加。”董希淼表示。
在迅速应对短期冲击的同时,不能忽视长期的改革。董希淼表示,要继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改革完善LPR相关机制,深化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抓紧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对于近期业内热议的“是否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董希淼表示,应综合考虑并适时抉择。在银行盈利增长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可适度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强银行提升服务的意愿。对中小银行而言,更重要的是帮助拓宽负债渠道,丰富负债来源,并允许采取更有弹性的利率浮动空间。( 作者:李春晖)
2022-01-12 16:37:56
2022-01-12 16:35:51
2022-01-12 16:33:46
2022-01-12 16:31:37
2022-01-12 16:23:37
2022-01-10 23:50:47
2022-01-10 23:50:44
2022-01-10 23:50:28
2022-01-10 23:49:46
2022-01-10 23:49:40
2022-01-10 23:49:36
2022-01-10 16:58:03
2022-01-10 16:55:04
2022-01-10 16:52:42
2022-01-10 16:50:33
2022-01-10 16:47:29
2022-01-10 16:36:07
2022-01-10 16:34:44
2022-01-10 16:34:37
2022-01-10 16:34:32
2022-01-10 16:34:26
2022-01-10 16:34:23
2022-01-10 16:12:37
2022-01-10 15:29:11
2022-01-10 15:17:57
2022-01-10 15:13:38
2022-01-10 15:09:07
2022-01-10 15:06:46
2022-01-10 15:00:54
2022-01-10 14:58:48
2022-01-10 14:44:41
2022-01-10 14:37:13
2022-01-10 12:04:30
2022-01-10 11:05:30
2022-01-10 11:03:01
2022-01-10 11:01:18
2022-01-10 10:46:24
2022-01-10 10:26:59
2022-01-10 10:22:55
2022-01-10 10:16:57
2022-01-10 10:08:05
2022-01-10 10:03:29
2022-01-10 10:02:08
2022-01-10 09:32:02
2022-01-10 08:59:32
2022-01-10 08:43:11
2022-01-10 08:32:05
2022-01-10 08:24:26
2022-01-10 08:17:51
2022-01-10 08:14:12
2022-01-09 17:10:02
2022-01-09 11:42:38
2022-01-08 14:14:03
2022-01-08 14:02:46
2022-01-07 22:27:18
2022-01-07 22:26:23
2022-01-07 22:25:41
2022-01-07 17:24:23
2022-01-07 16:39:41
2022-01-07 16:36:27
2022-01-07 16:30:57
2022-01-07 16:18:03
2022-01-07 16:08:57
2022-01-07 15:58:32
2022-01-07 15:58:20
2022-01-07 15:49:44
2022-01-07 15:31:33
2022-01-07 15:19:10
2022-01-07 15:09:59
2022-01-07 15:04:22
2022-01-07 15:04:18
2022-01-07 15:04:14
2022-01-07 15:04:10
2022-01-07 15:04:06
2022-01-07 15:04:02
2022-01-07 11:59:10
2022-01-07 10:56:03
2022-01-07 10:50:14
2022-01-07 10:41:11
2022-01-07 10:34:51
2022-01-07 10:27:42
2022-01-07 10:19:35
2022-01-07 10:15:46
2022-01-07 10:08:05
2022-01-07 10:04:02
2022-01-07 09:59:42
2022-01-07 09:46:39
2022-01-07 09:20:56
2022-01-07 09:15:25
2022-01-07 09:09:44
2022-01-07 08:43:15
2022-01-06 23:07:55
2022-01-06 23:07:48
2022-01-06 23:07:44
2022-01-06 23:07:22
2022-01-06 23:07:18
2022-01-06 17:07:00
2022-01-06 17:00:29
2022-01-06 16:55:06
2022-01-06 16:49:08
2022-01-06 16:46:42
2022-01-06 16:39:47
2022-01-06 16:35:47
2022-01-06 16:27:44
2022-01-06 16: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