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苗被寄予彻底终结疫情的厚望,离投入使用还有多远?

来源:光明网 | 2020-05-07 11:01:25 |

目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且尚无特效药的背景下,新冠病毒疫苗被寄予彻底终结疫情的厚望,疫苗研制工作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新冠病毒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的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共有3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包括一个腺病毒载体疫苗、两个灭活疫苗。据悉,这两个灭活疫苗也是全球首批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也许有朋友要问:3月份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始疫苗的临床试验,为什么这又是首批呢?这些疫苗有什么区别吗?新冠病毒疫苗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疫苗究竟是何方神圣?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通过模仿感染来帮助人体培养免疫力。

然而,这种类型的感染不会导致疾病,但它确实会导致免疫系统产生T淋巴细胞和抗体。

利用抗体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发明,可以把抗体看作病毒的“克星“。

“抗原-抗体反应”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方式:

人体被病毒感染,在病毒刺激下产生抗体。新冠肺炎防治中的血浆疗法,其本质就是利用康复者血浆中的抗体来中和、抑制新冠病毒,从而使得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好转或康复。

应用技术手段杀死或改造病毒,使其致病力下降,但保留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这就是疫苗的作用原理。

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有啥不一样?

陈薇院士团队正在研发的是腺病毒载体疫苗。

说到腺病毒载体疫苗,需要先了解一下腺病毒。它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如果感染了腺病毒,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轻度不适,也可能会出现结膜炎、膀胱炎等症状,但基本不会出现致死、致残的严重后果。因此,疫苗研发过程中,人们就将这种攻击力不强的病毒作为载体。

S蛋白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物质,如同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一样。陈薇院士团队将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整合到腺病毒载体上,这种整合实现了将腺病毒装扮成新冠病毒的样子,人体的免疫系统容易对它产生抗体。这种抗体对于真正的新冠病毒同样有攻击作用,并且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长时间记忆这项技能。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病毒疫苗也属于腺病毒载体疫苗。

灭活疫苗又是啥?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进行培养,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灭活,使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保留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活性而制成的疫苗。

灭活疫苗是生产工艺较为成熟、质量标准可靠、免疫效果良好的一类疫苗。大家熟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就属于灭活疫苗,此外还有手足口病疫苗、出血热疫苗等多种灭活疫苗。

总的来说,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两类疫苗更多的是制备工艺的差别,其作用基本原理都是通过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抗体反应”。

新冠病毒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

疫苗研发路漫漫……

举个例子:埃博拉疫情于2014年开始暴发流行,其疫苗研发经过5年时间,2019年才获批上市。没错!大部分疫苗的研发周期为2~5年。

疫苗研发一般包括4个阶段:

制备免疫源:分离病毒株进行改造;

动物研究:要建立动物模型,初步观察疫苗能否刺激抗体产生(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

一至四期临床试验验证:开展人体临床试验,进行临床观察;

完成临床试验后,获得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证据,快速审批后规模化生产。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目前仅是曙光初现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疫苗的研发亦是如此。

我国新冠肺炎疫苗研发有5条主要技术路线:①灭活疫苗;②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③腺病毒载体疫苗;④基于mRNA和DNA的核酸疫苗;⑤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有关部门为了做到最快、最保险,在这些方向上均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部署。

今年3月,我国首个腺病毒载体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4月,我国首批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人们似乎看到了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胜利的曙光。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促使各国疫苗研发力量形成合力,疫苗研发周期有望大大缩短。但目前仅是曙光初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美国的疫苗研究工作走在第一阵营,估计在今年9月左右有可能实现临床应用。

如果病毒变异怎么办?疫苗研究期间,如果病毒产生特征性的变异,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但目前来看,病毒变异尚未影响到药物研发、抗体制备和疫苗制备。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观测病毒变异程度,积极地布局科研项目。

被寄予厚望的新冠病毒疫苗,离投入使用还有多远?

关键词: 新冠病毒疫苗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