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北辰非遗走出国门!“王氏泥塑”创新不变传承初心~

来源:微北辰 | 2022-03-03 14:51:42 |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泥塑技艺历史悠久,四远驰名,自19世纪开始,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泥塑,精美程度就已超过早在宋代即名满天下的陕西富县泥塑。要提起天津泥塑,就不得不说说北辰区非遗项目“王氏泥塑”。

“王氏泥塑”第五代传承人王美

“王氏泥塑”是由传统泥塑艺人王德才在1881年一手创立的,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现已传承至第5代。

历史渊源

自元代以来,天津民间崇奉妈祖,为求子嗣,传宗接代,长时间保持着去天后宫“栓娃娃”的习俗。与此同时,每年还要去庙里“洗娃娃”,即换个大一点儿的泥娃娃,带动了附近袜子胡同制做泥娃娃的生意。来天津谋生的王德才见此地生意繁荣,于是开始租赁店铺,专门经营制作“娃娃大哥”的生意。传统的“娃娃大哥”多半是一个模样,表情单一,尺寸也变化不大。于是王德才在这里开始发挥自己的技艺特长,做出的娃娃,表情丰富,面貌各异,甚至加上了许多儿童常见的动作,把“娃娃大哥”做得活灵活现,极受群众喜爱。

天后宫拴娃娃

此外,王德才见天津地区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经悉心观察,开始把泥塑娃娃创作发展为群雕泥塑作品。如官员出巡、皇会表演、婚丧嫁娶、市井生活等等,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但神态各异,无一雷同。于是“王氏泥塑”开始蜚声津门,表现题材日益广泛,群雕形式日益丰富。从此“王氏泥塑”在天津独树一帜,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艺术流派。

“王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王玉荣创作的高五米长十米的泥塑浮雕作品《北辰英雄图》及3米高的泥塑作品杨连弟烈士像。

“王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王玉荣创作的群雕泥塑作品《大娶亲》。作品共创作人物200余人,每个人物都神情各异、形态夸张有趣。

至今,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正在努力将这一民间瑰宝打造成产业链,用以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前景极具乐观态势。

传承发展

“王氏泥塑”工艺复杂,设色也十分讲究,通常使用天然品色的颜料,把泥塑的色彩效果发展到新高度。如今,第五代传承人王美,全身心致力于艺术品创作,并在区文保中心的组织下,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和区文化馆教授传统泥塑,还多次受市级媒体邀请讲解传统泥塑知识。2020年,王美获得“津派手艺人”称号。

“津派手艺人”奖杯及王美的作品

大部分老百姓对泥塑的印象还停留在精美的陶瓷瓶、栩栩如生的泥人儿这类摆件上,但王美却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和广大群众新的审美需求,她利用传统技艺大胆创造出新潮的首饰、摆件,使大量作品融入于社会,服务于民生,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说到传承,王美表示:“我从技艺上面,还是传承了祖辈的技艺,但是在理念上,就有很大的创新。比如说我做的陶瓷耳环,我们延承的还是祖传的青花技艺,但是把青花的颜料、配比和绘制方法,已经完全做了改变。”

目前,她制作的饰品已出口到新加坡、意大利等国家。很多国外的友人,对中国的陶瓷非常喜爱,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技艺带动整个产业,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

王美说:“目前我也在努力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在艺术机构给孩子们授课,并将传统技艺传授给一些相关行业的老师,这些老师包括我在内,也会到学校、北辰文化馆、天津青年宫去授课,目前天津的部分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涉及这个非遗课程。现在倡导非遗进校园,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要带领学生们去了解这项工艺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普育学校孩子们的作品

多样的工具

制作泥塑,主要就是砸泥和造像两个步骤。砸制泥料所需工具为胶锤,造像所需工具主要有:塑形用的竹签、木质压子等。

由于每一代传承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工艺,所以泥塑工具都是自己制作,木质压子也样式繁多,尖状的、薄片状的、宽厚的、圆头的等等,不同的样式工具用于不同的造型设计与制作。

目前保存有很多祖辈留下的泥塑工具,均收藏于“王氏泥塑”展览馆。为更好地发扬与传承“王氏泥塑”技艺,很多制作工具至今依旧延续使用。

“王氏泥塑”塑形所用的传统工具。这套工具从第一代一直延续至今,并继续使用。

经过五代传承人的努力,王氏泥塑不仅作品鲜活,在传承方面也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王氏泥塑不仅与时俱进,加入现代的技艺成分,还将大量作品服务社会,捐赠给区内的红色教育基地、非遗展馆,用以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 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