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 必须重新定义深港合作关系

来源:深圳特区报 | 2022-08-30 08:39:02 |

提要:

进入新时代,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义深港合作关系,在过去的深港合作关系基础上对合作内容、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主体等开展新的探索,以顺应形势与两地发展需求,为相互补缺搭建载体,使得深港两地的新优势再度实现“补缺式组合”,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港要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推进城市融合,促进社会文化交融。推进深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流动与互联互通。基于深港地缘优势,基于双城资源禀赋,聚焦提升深港产业经济一体化程度,增强双城内部网络联系,形成沟通无碍、协同合作的网络式区域体系,建立网络化高效化流动性高的系统结构。扩大资源深配置空间,构建双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强化深港地缘优势、心缘优势,共同分享合作创造的发展红利。

一 进入新时代,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义深港合作关系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我们坚信,有伟大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在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香港一定能够创造更大辉煌,一定能够同祖国人民一道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处于关键期。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的复杂背景里,推进深港合作行稳致远,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探索深港合作新路向、构建合作新格局,建立新深港合作关系,在深圳香港两地形成发展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推动深港合作由速度向高质量合作跃升,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实践,以率先实现深圳社会主义现代化,香港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国家方针、发展战略导向下,需要立足于深圳基础、香港优势决定合作路向,这就是建立以创新为核心内涵的新深港合作关系。

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前二十多年,深圳与香港之间通过“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等形式实现了两地优势的历史性互补,创造出了具有区域合作经典意义的深港样本。其后的十多年,随着两地优势条件的互补性不断减弱,深港产业发展合作出现了递减的趋势。如今,深圳肩负新时代的新使命且已跃升到了以创新为主导战略的新阶段,深港两地又出现了能够相互补缺的优势条件。进入新时代,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义深港合作关系,在过去的深港合作关系基础上对合作内容、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主体等开展新的探索,以顺应形势与两地发展需求,为相互补缺搭建载体,使得深港两地的新优势再度实现“补缺式组合”,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建立新深港关系必须用好三个突出优势

其一,要素流动的地缘优势。2021年10月6日,香港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被写入了广东省、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北部都会区的“先驱动力”和“走廊门窗”。2022年7月6日,香港立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由议员提出的“对接深圳,规划共建深港口岸经济带”议案。在深港合作新引擎合作建设中,深港紧密地相向而行,协力同心,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核心产业集聚地,推动实现深圳香港要素流动。

深港要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推进城市融合,促进社会文化交融。推进深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流动与互联互通。基于深港地缘优势,基于双城资源禀赋,聚焦提升深港产业经济一体化程度,增强双城内部网络联系,形成沟通无碍、协同合作的网络式区域体系,建立网络化高效化流动性高的系统结构。扩大资源深配置空间,构建双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强化深港地缘优势、心缘优势,共同分享合作创造的发展红利。

其二,差别互补的创新条件优势。深圳具有有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与环境。深圳通过建立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快速传递到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科研团队展开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最终实现成果快速转化;深圳已经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营造出了有效的创新制度环境,构建了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同时,具备区域资源整合能力优势,在相互竞争与协同发展的环境中形成安全稳定有韧性的产业链格局,具备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经验优势。

香港“超级联络人”重要功能在大湾区依然突出。香港拥有全球顶级的金融资源,汇集了70家“全球百大银行”、全球80%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排名前20的再保险公司,形成完备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连续25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目前,香港仍是深圳的主要外资力量,香港的投资不仅为深圳带来了资本积累,人才、管理、技术等资源也随之流入,带动产业链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香港汇聚了众多顶级的国际金融机构,深圳获得了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机会。香港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创新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突出,拥有5所排名全球前 100 的高校、22 家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及43位两院院士,香港研发人员中研究员占比接近90%,其中来自高校的研究员占60%以上,授权专利中标准专利(发明专利)占比90%以上,基础研发实力雄厚。

深圳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与香港“超级联络人”的全球金融中心优势,是互补性很强的优势,二者的联合,无疑有利于颠覆式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拓展,是联手共创世界创新高地的应有战略。

由于深港分别处于创新链的不同位置,两地的创新合作将转向创新要素间的深度融合,香港的理论创新、研发和创新服务成为深圳创新的加速器,在香港与深圳间构筑全球性的创新链,在产业链上游提供核心组件等原材料、研发和金融支持,与深圳形成“平台+科技+资金”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产业链中游,制造业的关联互动是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依托“超级联络人”角色对接创新产品的下游国际销售渠道,助推深圳的创新产品走向世界,深港“科技+”和“金融+”的组合拳能够释放巨大的创新增长动力。

其三,合作载体条件优势。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近年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建设深港合作最密切地区、科技创新“浓度”最高地区,奋力担当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创新引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地理位置独特,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经济特区”双重制度优势直接叠加的特点。一方面强调合作开发,引用独特的管理体制,由深港双方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可以形成深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可以有效规避两地要素资源跨境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协同香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国际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深圳在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制造链条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区域和全球影响力。

当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按照“一区两园”的协同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深港两地正制订政策,探索便利两地科研资源、资金及人才流动的措施,为深港两地在创新的制度于机制作用下展开合作提供了重要载体。

三 建设新深港关系的四个策略支点

第一,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开放制度下的创新是世界主要创新高地的重要制度模式。经典理论早就掲示了制度开放的重要性,随着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深化,一国经济不可能脱离国际经济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必然要制度开放,创新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跨越国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开放式制度有利于科技创新,因为一方面对外开放可以通过“边干边学”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开放式制度可导致市场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开放式制度把企业推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引起竞争强化,迫使国内企业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建立基于自由贸易制度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是能够建立起新深港合作关系的制度前提。因为,创新人才的高度国际化与多元化、资本高度流动与集聚、聚焦全球战略产业核心零组件创新、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有效的数据自由流动交换、多模式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科创产品标准制顺畅衔接、自由包容的创新文化等,是全球科技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为我发展”典型表现。

第二,率先实践,打造跨境自由创新合作新样本。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深港之间探索新合作关系建立的先行区域,围绕人才、资金、零组件、科研设备、数据信息、知识产权交易、科创产品标准衔接、思想文化八个维度全方面实现深港科技创新深化合作,为国际优质要素的流入提供有效渠道。通过局部试验、积累经验、完善功能、建立机制、锻炼队伍,探索科技创新要素激活新机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新路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途径、开放包容科创合作新范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精准链接,组构开放型科技创新共同体。依托深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重大科技战略布局,共同利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提升科技资源利用效能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拓展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产业竞争与合作,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本和研发资源,打造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第四,聚焦发力,引导一批企业参与探索。通过优化政策支持导向转变,即从支持企业规模做大做强、生产制造高精尖产品转向支持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国际化配置。一方面针对深圳优势产业领域,改变目前以高校、头部企业为主导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现状,突出中小企业在科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海外人才的引进、资本的流入、设备的利用搭建“科技创新资源自由配置平台”。另一方面针对未来5-10年内有望在深圳形成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领域,引导大企业、高校、专利团队形成合力,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领域,汇集全球创新资源。(袁易明)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