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盲盒”走红的泡泡玛特,在经营中所面临的来自同赛道的竞争压力将逐步攀升

来源:投资时报 | 2021-05-14 08:50:01 |

成本攀升 存货积压

尽管业绩增速有所下滑,但进入2020年后,泡泡玛特线下店数量迅速扩张。年内,其新开76家线下门店,店铺总数量亦从2019年年末的114家增至2020年年末的187家。同时,新开526家机器人商店,整体数量从2019年年末的825家增至2020年年末的1351家。

2020年门店的大幅扩张或也使得该公司同时期的经销、管理费用随之增加。据财报数据披露,泡泡玛特的经销及销售开支由2019年的3.64亿元增至2020年的6.30亿元,同比增幅为73.2%;行政开支则由2019年的1.43亿元同比增长96.5%至2020年的2.80亿元。

上述两项费用的同比增速远超过泡泡玛特同时期仅有49.3%的营收增速,对于费用增加原因,泡泡玛特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系员工数量增加以支持门店扩张、产品开发及业务扩张等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泡泡玛特的销售成本也在持续上升,即由2017年的0.83亿元一路升至2018年的2.16亿元和2019年的5.93亿元,且同比增速由2018年的161.39%增至2019年的173.97%。时至2020年,该公司销售成本达9.19亿元,同比增幅为55.0%,远超同时期营收增速,占当期收入比重为36.58%。

泡泡玛特近几年的存货也在逐年攀升,2017年至2020年分别为0.16亿元、0.29亿元、0.96亿元和2.25亿元,且2018年至2020年同比增速分别为87.01%、231.38%和134.02%。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泡泡玛特2020年计入销售成本的存货成本高达7.48亿元。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该公司2020年存货的大增或是导致其同时期销售成本攀升的主要原因。

2020年泡泡玛特的存货周转天数也由前几年的45天上下突增至78天。对于存货周转周期的大幅延长,泡泡玛特方面表示,主要由于公司业务扩张、IP数量及新品的增加,使得公司对货品的需求增加,因而准备的货品量也随之增加。

投诉率居高不下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来,泡泡玛特似乎有意调整产品营收结构,在头部IP贡献收入持续稳增情况下,收入结构也更加均衡。

《投资时报》研究员拆分泡泡玛特2017年至2019年营收具体构成发现,期内该公司来自盲盒自有IP“Molly”的营收分别为0.41亿元、2.14亿元和4.56亿元,占公司当期总营收的比重分别达25.9%、41.6%和27.1%。同期,其独家IP“Pucky”所贡献的营收占该公司的比重均徘徊在20%附近。

而该公司其余91款IP所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很少有上十位数者,大多数均在个位数徘徊。可见,虽然泡泡玛特开发了多达93个盲盒IP,但其对于“Molly”和“Pucky”两大IP过于倚重,二者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合计近半数。

再看泡泡玛特2020年营收结构,前两大IP“Molly”和“Pucky”所带来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重分别下滑至14.2%和11.9%,相较2019年分别减少12.9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而次级IP“Dimoo”和“The Monsters”的收入占比分别由2019年的5.9%和6.4%增至12.5%和8.1%。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泡泡玛特在品控方面长期存在产品质量问题、频频引起消费者不满,投诉率居高不下。截至2021年5月8日,该公司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投诉量已多达3593条,主要涉及错发、虚假发货、商品瑕疵、无法退款退货、联系客服不解决等问题。

此外,虽然泡泡玛特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8.5%(2019年数据)的占比也意味着盲盒市场目前尚未出现一家能够成为绝对龙头的企业,未来还存在诸多可能性。并且就2019年数据来看,市场份额紧随泡泡玛特其后的二三公司占比分别为7.7%和3.3%,差距并不明显。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竞品入局,如名创优品新开创的旗下潮玩独立品牌TOPTOY等,盲盒这条赛道也将日渐拥挤。这也意味着,因“盲盒”走红的泡泡玛特,在之后的经营中所面临的来自同赛道的竞争压力将逐步攀升。(作者:吕贡)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