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行为是否违法呢?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律师告诉记者,这一问题要分两个层面看。首先,鞋不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范围,实行市场调节价,价格是由经营者自主确定的,所以即使价格很高,一般情况下并不违法。“但要注意的是,经营者销售这些商品时不能从事价格违法行为。”赵占领对记者说,“如果存在三种情形,就涉嫌价格违法,分别是: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助理分析师方熠智表示,平台或者商家哄抬物价的行为,涉嫌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三)款:“(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根据《价格法》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丁梦丹表示,基于市场合理需求,供需不平衡而引发的“炒价”且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可以予以一定容忍度。但如果供需和价格系人为哄抬、营销造势而生,则可以依据《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肆意哄抬商品价格的行为主体,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平台对于平台内经营者的商品市场调节价,理应结合市场公允价值进行监测,一定程度上有必要进行平台干预并责令调整,以维护平台的正常经营秩序,而非借助“炒价”来吸睛引流。商家应严格执行《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不得作出虚假发布或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散布涨价以此哄抬价格等不当行为,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跟风“炒鞋”风险高
对于普通消费者,参与“炒鞋”会面临很多风险。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炒鞋”涉嫌投资,可能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一旦发生纠纷,维权将较为困难。同时,倡导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鼓励勤俭节约风尚,自觉抵制各种炫富式消费,扼杀由“炒作”风潮滋生的各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旻表示,对炒鞋者来说,“炒鞋”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售假风险。部分“炒鞋”平台在提供鉴定服务的同时,也进行销售,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此外,部分平台之前推出的“云炒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将难以追责。二是市场泡沫破裂所带来的风险。部分炒鞋者盲目冲进“炒鞋”市场,并通过分期付款、借贷等杠杆方式购入鞋子,一旦“炒鞋”市场泡沫破裂,将对炒鞋者的偿还能力造成影响。三是无法提现的退出风险。“炒鞋”平台的运营如出现问题,其提现功能往往也会受影响。
赵占领表示,消费者在“炒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其他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比如商家欺骗消费者、夸大某个商品的价值,以非限量款冒充限量款;参与“炒鞋”的卖家收款后不发货,因为交易是通过互联网进行,消费者并不清楚卖家的真实身份,很难维权。消费者需要提防参与“炒鞋”时所存在的各类法律风险,防止自己的人身或财产权益受到侵害。(作者: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