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先行谋振兴!长丰乡村开出朵朵“致富花”!

来源:安青网 | 2022-04-19 10:21:45 |

近年来,长丰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崔博士”带头干

致富信心足

拾起虾笼,走出院门,崔兴文骑上电动三轮车,直奔田间而去。夏末秋初,水稻拔节抽穗虾正肥。眼下正是稻虾田里淘出“龙虾金”的好时节。

傍晚撒网,清晨收笼,这是他每天的“规定动作”。“这个季节龙虾长得快、个头大,每天都下十几个虾笼。”

第二天凌晨四点多,双河岸边就热闹了起来。收购龙虾的货车早已在村头排起了队,询价、称重、分拣,一筐筐龙虾装上车,拿到现金的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这样一幅起笼收虾的喜人景象,每年都会在这里上演,持续四五个月。

“现在是旺季,价格贵的时候30多元一斤,随着大量上市和疫情影响,现在每斤也能卖20元左右。”崔兴文扳着手指估摸着,今年春夏两季的收入能有10多万元。

从小落下腿部残疾、曾是双河“第一贫”的崔兴文不甘贫穷,将自家水塘一分为三,不断尝试稻虾共养模式,最终攻克冬夏养虾的技术难点,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并获得了合肥市政府颁发的科技创新奖。养好虾、种好稻,销路好、价格好,成功脱贫的崔兴文发起成立了长丰县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100多户脱贫户入社,其中残疾人户68户,稻虾共养面积1000多亩。“就是想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递给更多人,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近几年,崔兴文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田间地头指导、线上答疑解惑等方式培训残疾人达6000余人次,带动残疾人户均年收入超万元,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崔博士”。

为给“田秀才”“土专家”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崔兴文还被聘请为造甲乡龙虾养殖顾问。如今,长丰县稻虾共养面积达22万亩,其中仅造甲乡就有4.5万亩并直接带动625户脱贫户大幅增收。

2020年崔兴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他身残志坚的奋进事迹激励着当地农户。“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唱好乡村振兴的‘主角’,只要肯干、会干,乡村一定会越来越好。”崔兴文很有信心。

延伸“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淮南北路穿境过,生态和谐美如画。走进造甲乡双丰社区,一派田园好风光。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人编了顺口溜,说得很直白:农田不种粮,土地抛了荒,村里人何去?城里把钱忙。

2018年以来,社区两委抓机遇兴基建,实施主要道路“白加黑”改造工程,新修通组达户路13.6公里,畅通“微循环”,实现了“全村互联”,为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奠定了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围绕土地做文章,让‘地尽其用’,选择符合实际的产业十分关键。”造甲乡党委委员孔练说。双丰社区“两委”结合实际,把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稻虾米产业作为发展方向,确立了“生态立村、农业稳村、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

有了思路,就能找到出路。社区积极推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建成涵盖稻虾米加工车间、烘干车间、标准化仓储为一体的稻米加工厂,引进农业公司经营,“秋收季,每天能收购稻谷100吨左右。”据加工厂负责人张玉旺介绍,公司注册的自主品牌稻虾米远销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目前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效益明显。

“企业+农户”的订单模式让54岁的脱贫户陶庆文种植的稻子不愁卖,他不仅发展了10亩稻虾共养,农闲季节还去稻米加工厂打零工,“一个月3500元左右,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稻米加工厂常年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居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

“我们成立了双丰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加入,实现风险可控制、效益最大化。”目前,入股合作社稻虾米种植面积已达5500亩,实现了“三个70%以上”:社区70%以上种植户入股合作社,70%以上土地种植稻虾米,稻虾米产业收入占农户年收入的70%以上。真正实现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双丰”成效。

“这是我们的试验田,种的是精选优良品种臻香丝苗,并且嫁接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稻从育苗到收获全程监控。”双丰社区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汪洋说的正是立在稻田边的摄像头。

作为第八批选派干部,驻村两个多月来,汪洋一直在谋划如何拓展产业联农增收空间,促进乡村振兴。

“立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有优势,促进稻米品质提档,进一步丰富业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据汪洋介绍,一款“丰·云农场APP”即将上线,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知悉水稻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从稻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消费者更放心。这也倒逼我们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全产业提档升级。”汪洋表示,社区还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围绕稻文化,设计场景,打造线下网红打卡地。

目前100多亩的稻米品质试验区正尝试稻田认养、“私人订制”模式,“每亩3000元,已有50多名认养人,以周边城市市民为主。这有利于提升美誉度,提升产业附加值。”

午后的稻田,绿浪翻滚,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望着村头100亩优质稻茁壮生长,汪洋坚信今秋“谷满仓”。

“三变改革”强了村

“全民入股”富了民

义井镇红桥村69岁的村民刘志根怎么也没想到,种了一辈子的田不用自己种了,收入却一点不少。“自从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一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逢年过节,村里还会挨家挨户发米油、发现金。据红桥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介绍,年底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拿出当年经营利润的70%“二次分红”给村民,剩下的30%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资金。

2016年以来,红桥村“两委”抓住全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整理土地416公顷,新增耕地300亩,实现了“小田改大田”。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村“两委”乘势推进“三变”改革,全村近6000亩土地量化成股份统一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2019年,红桥村还引入金丰公社,进行“耕种防收售”全托管。

“党建引领、土地到村、规模经营、利益共享”的“红桥模式”让红桥村集体经济实现从空壳村到如今突破300万元的跨越。“只有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带领群众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孟凡余表示,在此过程中,村、企业、农户三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包含土地保底收入+务工收入+二次分红,直接带动村民每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红桥村将继续延伸‘红桥模式’,走经营村庄、产村融合发展道路,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力争5年内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1000万元,建成共富村。”孟凡余底气十足。

据了解,全县已完成260个村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村占比85%;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020年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52个,截止2021年6月底,全县241个村(居)经营性收入达4803.3万元、同比增长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