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报丨天津楷模|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副院长王东坡教授的生命定格在51岁。直至最后一刻, 他还在为焊接相关的科研攻关不懈努力。追忆他的师生同行们说,他是大家公认──用平凡焊接伟大的“四有”好老师

来源:天津日报 | 2023-06-21 08:28:15 |

.2022年王东坡(蓝格上衣者)参加港珠澳大桥专项课题研讨会。 天津大学供图

.天津北方网讯:最近这两个多月,遇到科研上的难题,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梁行仍然习惯性地首先想到,向他的博士生导师、学院原副院长王东坡教授发信息求助。不过,很多次他拿起手机,又放下了。和他有相同感受的,还有许多王东坡的学生、同事、业界同行乃至企业工作人员。然而,他们知道,那个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说话大嗓门儿的王老师,那个仿佛永远充满热情、不知疲倦的王老师,那个谈到大大小小焊接工程时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记性特好、各种结构数据性能指标总是脱口而出的王老师,这次是真的不会回复了。


(资料图)

.和之前无数次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一样,今年4月1日,在连续9个多小时的博士生复试答辩后,王东坡顾不上休息和吃晚饭便飞赴上海参加学术评审会议,岂料途中突发疾病,2日上午与世长辞。当时距离他的51岁生日刚过去了54天。

.“焊接是专门从事焊接工艺、检测、结构等方面技术人才的专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焊接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更需要很多从事焊接研究工作的人员,我很希望加入其中……”这是1993年王东坡准备报考焊接专业研究生时写下的。此后的30年,他的生命和“焊接”牢牢地连接在一起,直至最后一刻。

.没有架子的大专家

.“第一次和王老师见面,直接颠覆了我对知名高校大牌教授的想象。”梁行说,熟悉王东坡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一件灰色风衣起码穿了10年,20年来一直和妻子住在学校教师公寓一套73平方米的两居室中,家里陈设极为简单,夫妻俩没有私家车、平时都乘公交车上下班,不擅用智能手机,“王老师的聪明是公认的,但他的聪明睿智都用于学习、思考专业问题了。”

.王东坡的心思全用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工程“卡脖子”问题上了。过去数十年中,从港珠澳大桥到载人航天,从水下潜器到深海立管,从高速轨道交通到长输油气管线……他的技术路线、制定标准在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核电、桥梁等领域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关键问题。

.读博士期间,他就攻克技术壁垒、研发出世界首台基于压电原理的超声冲击设备。“我这位师兄什么都会修。”和王东坡学习、工作了22年的天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彩艳说,王东坡在研发超声冲击设备过程中,通过自学精通了电路原理、机械结构等内容,以至于成了实验室的“维修工”,“每次试验设备坏了,我的导师都会喊‘东坡’,他就拿着万用表等工具跑过来开始鼓捣,而且每次都能修好。”

.“在此过程中,王老师付出了大量心血。”王东坡带的第一个硕士生王婷回忆说,3年里,王老师常常很晚还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挨个打磨、反复试验超声冲击设备用的陶瓷片和零件,直至成功,“这项技术相当于给焊接结构‘延年益寿’,使其在长时间的大风大浪、高温高压、高湿高盐环境中以及地震等强冲击载荷下依然牢固耐用。”

.从20多年前研制出这台设备后,王东坡还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并研发了一系列产品。“这些技术,现在在国内仍然是领先的。”邓彩艳说。

.为解决我国大规模建设海上采油平台中的“卡脖子”问题──为大厚度焊接接头低温断裂韧性测试预制疲劳裂纹这项核心技术,王东坡常在一间噪音极大的实验室里戴着隔音耳罩做疲劳试验,一待就是一天。终于,这项曾长期只掌握在国外极少数科研机构手中的技术,由读博士后期间的王东坡和同组师生们于2000年一起攻克。技术投产后不到10年间,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达20亿至25亿元。“现在我们实验室每个学生都会做这项技术,这些学生毕业后又把技术带到他们的工作中,现在这项技术在国内已经普及了。”邓彩艳说。

.“王老师带我们做的值得骄傲的事还有很多。”邓彩艳举例说,在水下焊接技术方面,团队发明了固定式排水罩局部干法焊接技术并制备出设备,兼顾焊接的效率、便捷和质量,最终使管道的焊接质量可达到A级的焊缝要求,“此前一次修复先例是由国外一家公司用了一年时间花费上亿元完成的。”

.对王东坡的猝然离世,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唁电中称,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门心思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

.参加王东坡告别仪式者有近200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有他的师友弟子、学界同仁,还有不少来自企业的朋友。

.“许多像我们一样得到过他帮助的企业同行都来跟王老师告别。”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马强说,2021年企业承担海洋工程用焊材的国产化攻坚过程中,他总向王东坡请教,“他没有专家的架子,像我这样的企业技术人员都可以随时给他发微信请教问题,他每次都会详细回复。我们也没有给他什么报酬,但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这条国产化的技术路线我们可能要走更长的时间。”

.王东坡的学生、天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龚宝明说,过去10年间,王东坡带领团队与140余家国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攻关,完成了27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合计1.13亿元,合作的企业五花八门,面临的工程问题有大有小,不少项目还是研发难度很高的“硬骨头”:“在王老师看来,脚踏实地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难题,是他做科研的一贯原则。他常说:做学问,就要多做实事以谋国家昌盛!”

.作为焊接领域的资深专家,王东坡全程参与了高钢级建设油气管道的风险排查整治工作,并提出了环焊缝失效是由于结构韧性储备不足的观点。之后,他承担了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的3项关键技术攻关。该公司生产部副总监戴联双说,现在王东坡的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王老师就是一门心思解决实际问题,遇到焊接方面的难题我们都找他。”在原本约好一起在上海参会的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晓光看来,王东坡在解决一个个工程问题中享受着做科研的乐趣,而能否发论文、有无利益他从不看重。

.“王东坡教授理论联系实际,在焊接结构完整性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哽咽地说。

.用扎实学识传道授业的大先生

.“只有既有才能又有光辉的信念与思想追求,这样的人生才算完美,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理应自觉向党靠拢,担负起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使命……”这是王东坡1996年申请入党时在自传材料中写的一句话。他一生都在践行初心使命。

.“王老师跟我讲过,最重要的事还是把科研踏踏实实做好,要做有用的科研。”王东坡的博士生赵小辉2012年毕业后,刚到吉林大学工作时科研起步遇到困难,王东坡得知后以项目的形式为他争取到了第一笔20万元的经费,成为助其科研启动的“第一桶金”。如今,赵小辉在吉大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也已成长为学术界的一颗新星。“我做科研的风格深受王老师影响,也会传递给我的学生。”赵小辉说。

.今年毕业王东坡带领的硕士生朱奕瑶常会想起他的叮嘱:“你们把项目做好了,不仅仅是节省巨额费用的问题,更是防范重大工程风险的需要,可能为国家节省成百上千万元。”

.梁行在手机里一直珍藏着王东坡指导他做科研的聊天记录。“有一次我和王老师讨论问题,从晚上9点直至凌晨。转天早上我醒来时,发现王老师从早晨6:29开始就陆续给我留言,包括详细分析这个问题的内在机理,以及手绘的示意图。”去年夏天,梁行博士毕业后也成为了教师。他表示,王老师不仅教他如何做科研,更教他如何教书育人,“王老师曾在给本科生授课时说:‘天大焊接专业的学子就是要立志、要努力做专业领域的专家,为国家作贡献!舍我其谁?!’我们也要努力做像老师那样的人。”

.目前,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工程中心,王东坡设计多个自主研发的科研实验设备正在建设,如一种精神力量,激励后来人继续前行。(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关键词: